漢語詞典 > 詞語
漢語詞語拼音 漢語解釋

茯苓

拼音: fú líng
注音:ㄈㄨˊ ㄌ一ㄥˊ
詞性: 名詞
結(jié)構(gòu): 其他
近義詞:
反義詞:
詞語解釋

茯苓fúlíng

[tuckahoe;poris cocos] 中藥名。別名云苓、白茯苓。寄生在松樹根上的一種塊狀菌,皮黑色,有皺紋,內(nèi)部白色或粉紅色,包含松根的叫茯神,都可入藥

引證解釋

⒈ 寄生在松樹根上的菌類植物,形狀像甘薯,外皮黑褐色,里面白色或粉紅色。中醫(yī)用以入藥,有利尿、鎮(zhèn)靜等作用。

《淮南子·說山訓》:“千年之松,下有茯苓?!?br/>高誘注:“茯苓,千歲松脂也?!?br/>唐賈島《贈牛山人》詩:“二十年中餌茯苓,致書半是老君經(jīng)。”
明焦竑《焦氏筆乘·醫(yī)方》:“茯苓久服之,顏色悅澤,能滅瘢痕?!?br/>清陳維崧《洞仙歌·題<采芝圖>為顧卓侯賦》詞:“戲劚茯苓歸,封寄軒轅?!?/span>

國語詞典

植物名。多孔蕈科孔蕈屬。成塊狀,形似甘?,大如拳,皮黑而皺,肉白微赤,寄生于山林中腐朽的松樹根上,可用人工繁殖。多分布于我國北、中、南等地。采集后陰干可入藥,具有解熱、安神等功效。也作「伏苓」、「伏靈」。

網(wǎng)絡解釋

茯苓

  • 茯苓,中藥名。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 cocos(Schw.)Wolf的干燥菌核。多于7~9月采挖,挖出后除去泥沙,堆置“發(fā)汗”后,攤開晾至表面干燥,再“發(fā)汗”,反復數(shù)次至現(xiàn)皺紋、內(nèi)部水分大部散失后,陰干,稱為“茯苓個”;或?qū)Ⅴr茯苓按不同部位切制,陰干,分別稱為“茯苓塊”和“茯苓片”。
  • 收藏 菜單 QQ