漢語詞典 > 詞語
漢語詞語拼音 漢語解釋

捻軍

拼音: niǎn jūn
注音:ㄋ一ㄢˇ ㄐㄨㄣ
詞性:
結(jié)構(gòu): 其他
近義詞:
反義詞:
詞語解釋

捻軍Niǎnjūn

[the Nian Army] 清朝的一支農(nóng)民起義隊伍(1852—1868),活動在安徽北部和河南一帶,主要領(lǐng)袖有張洛行、賴文光等。曾在太平天國領(lǐng)導下與太平軍配合作戰(zhàn)。1866年分為東、西兩支,最后被清軍消滅

引證解釋

⒈ 見“捻子”。

國語詞典
網(wǎng)絡(luò)解釋

捻軍

  • 捻軍(1853年——1868年)是一個活躍在長江以北皖、蘇、魯、豫四省部分地區(qū)的反清農(nóng)民武裝勢力,與太平天國同時期。捻軍起義從1853年至1868年,長達十五年,其歷史分為兩個階段。自1853年春至1863年3月為前期捻軍,此后為后期捻軍。
  • 捻軍興起后,首領(lǐng)為沃王張洛行(張樂行)、奏王苗沛霖、孫葵心等。至捻軍時代首領(lǐng)為梁王張宗禹、幼沃王張禹爵、勇王龔得樹、遵王賴文光、魯王任柱、衛(wèi)王李蘊泰等人,與太平軍互有聯(lián)絡(luò),行蹤飄忽不定,難以捉摸。捻軍騎兵縱橫馳騁于皖、豫、魯、蘇、鄂、陜、晉、直(冀)八省十余年,極盛時期總兵力達二十萬眾。1865年,清朝科爾沁親王僧格林沁中伏被全殲之后,清朝傾全力對付捻軍,動用團練湘軍、淮軍及數(shù)省兵力,利用地形,“畫河圈地”,后分為東、西二捻,西捻為左宗棠所平定,東捻乃李鴻章所滅。
  • 收藏 菜單 QQ