漢語詞典 > 詞語
漢語詞語拼音 漢語解釋

戎狄

拼音: róng dí
注音:ㄖㄨㄥˊ ㄉ一ˊ
詞性:
結(jié)構(gòu): 其他
近義詞: 蠻夷
反義詞:
詞語解釋

亦作“戎翟”。

引證解釋

⒈ 亦作“戎翟”。古民族名。西方曰戎,北方曰狄。

《詩·魯頌·閟宮》:“戎狄是膺, 荊舒是懲?!?br/>《國語·周語上》:“我先王不窋用失其官,而自竄于戎翟之間?!?br/>韋昭注:“翟,或作狄?!?br/>后以泛指西北少數(shù)民族。 《漢書·匈奴傳下》:“蕭望之曰:‘戎狄荒服,言其來服荒忽無常,時至?xí)r去?!?br/>宋范仲淹《奏陜西河北攻守等策》:“臣等聞三代以還,皆有戎狄之患,以至侵陵中國,被於渭洛?!?/span>

國語詞典

舊指居于西北邊境外的野蠻民族。

網(wǎng)絡(luò)解釋

戎狄

  • 戎狄是先秦時代華夏對西方和北方的非華夏部落的統(tǒng)稱,即北狄和西戎的合稱。
  • 周朝時居民有華夏和四夷的區(qū)分:南方部落為蠻;東方部落為夷;西方部落為戎;北方部落為狄。其中戎和狄主要分布在華夏的西方和北方地區(qū)。
  • 中國戎夷,五方之民,皆有性也,不可推移。東方曰夷,被發(fā)文身,有不火食者矣。南方曰蠻,雕題交趾,有不火食者矣。西方曰戎,被發(fā)衣皮,有不粒食者矣。北方曰狄,衣羽毛穴居,有不粒食者矣。
  • 春秋中葉以后,狄與戎在地域上有明顯的不同,但整個春秋時代,乃至戰(zhàn)國中葉以前,戎狄仍往往混稱,有些部落仍兼有戎與狄兩種稱號。這種情況以及春秋北狄諸部的姓族,陜北、山西、河北諸地的戎狄文化遺存,都說明春秋時期的戎與狄只是地域分布有明顯區(qū)分,族類卻比較接近。
  • 狄作族稱,《春秋》所記始于春秋中葉,但《國語·鄭國》于西周末已有狄的記載。這是諸夏對北方一些部族的稱呼,不是他們的自稱?!洞呵铩吩谇f公三十二年記載:“冬,狄伐邢?!边@是《春秋》中第一次出現(xiàn)狄的記載。這時晉獻公在位,與狄人的關(guān)系錯綜復(fù)雜,但戎與狄常常混稱。戰(zhàn)國末期,狄人被華夏人和北方蒙古高原的胡人所同化。
  • 確切地以戎作為部稱始于周人,在滅商以前,主要用來稱呼周原附近與周為敵的各部落,其勁敵集中于周原以西隴山地區(qū),故稱為西戎。在西周到戰(zhàn)國,主要是指西方羌人各部落,秦漢以后,多數(shù)西羌人逐漸被華夏和后來的吐蕃人所同化。
  • 收藏 菜單 QQ